燕郊亲子 门户 学习知识 查看内容

夜雨寄北

2025-7-25 08:23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72| 评论: 0

摘要: 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在四川梓州(今四川三台)任职期间(约851-855年)。当时李商隐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,担任幕僚。他身处异乡,思念长安亲友(一说为思念亡妻王氏),在一个秋雨之夜写下这首千古名篇。 ...
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深度解析

夜雨寄北

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千古绝唱
晚唐
李商隐(约813年-约858年)

诗歌原文

夜雨寄北
君问归期未有期(qī) 巴山夜雨涨秋池(chí) 何当共剪西窗烛(zhú) 却话巴山夜雨时(shí)

注释与注音

寄北:寄给北方的人。此处指李商隐在巴蜀(今四川)时寄给长安(今西安)亲友的诗。
君:指李商隐在长安的亲友(一说为其妻子王氏)。
归期:回家的日期。期(qī)
巴山:泛指四川东部的山。巴(bā)
涨秋池:使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。涨(zhǎng) 池(chí)
何当:何时能够。何(hé)
共剪西窗烛: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,喻深夜长谈。
却话:回头说起,追述。却(què)

白话翻译

你问我何时归家,我尚无确定的归期;

此刻巴山秋夜,连绵的雨声淅淅沥沥,池塘的水已经涨满。

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,与你共坐西窗之下,剪去烛花彻夜长谈;

那时我要向你细细诉说,此刻巴山夜雨中我是怎样思念着你。

逐句解析

诗句 解析 艺术手法
君问归期未有期 以问答形式开篇,道出归期未定的无奈。两个"期"字重复使用,形成音韵回环。 设问开篇,重复修辞
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巴山秋夜雨景,"涨"字既写实又写虚,既写雨水涨满池塘,又暗示愁思满溢。 意象叠加(山、夜、雨、秋、池),动态描写
何当共剪西窗烛 由现实转入想象,创造"西窗剪烛"这一经典意象,表达对团聚的深切渴望。 时空跳跃,典型场景创造
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象未来团聚时,反而要追忆此刻的分离,形成奇妙的时间回环。 时间回环,虚实相生

创作背景与知识点

创作背景

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在四川梓州(今四川三台)任职期间(约851-855年)。当时李商隐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,担任幕僚。他身处异乡,思念长安亲友(一说为思念亡妻王氏),在一个秋雨之夜写下这首千古名篇。

艺术特色

  • 时空交错: 现实(巴山夜雨)与想象(西窗剪烛)交织
  • 回环结构: 首尾以"巴山夜雨"呼应,形成时间上的回环
  • 意象精妙: "夜雨"、"秋池"、"西窗烛"等意象成为经典文化符号
  • 情感含蓄: 深沉思念隐含在景物描写中,不直抒胸臆

"李义山《夜雨寄北》诗,明白如话,却有无穷余韵。二十八字中时空交错,情感跌宕,实为绝句中神品。"

—— 清代学者 纪晓岚

文学史地位

《夜雨寄北》被誉为"千古第一思乡诗",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:

  • 开创"西窗剪烛"的经典意象,成为表达思念的标准意象
  • 时空交错的手法影响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


  • "巴山夜雨"成为中国文化中表示离愁别绪的经典符号

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解析 |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| 晚唐诗歌代表作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