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郊亲子 门户 学习知识 查看内容

采莲曲

2025-8-3 20:0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71| 评论: 0

摘要: 王昌龄《采莲曲》全解析 * { margin: 0; padding: 0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font-family: "Microsoft YaHei", "STKaiti", serif; } body { background: linear-gradient(135deg, #f0f9eb 0%, #e6f7ff 100%); col ...
王昌龄《采莲曲》全解析
🌸
💮
🌺

王昌龄《采莲曲》全解析

盛唐田园诗的代表作 | 七绝圣手的江南画卷

一、原文

荷叶罗裙一色裁,
芙蓉向脸两边开。
乱入池中看不见,
闻歌始觉有人来。

二、注释

关键词 释义
罗裙 丝织的裙子(代指采莲女)
一色裁 同一种颜色剪裁(荷叶与罗裙浑然一体)
芙蓉 荷花
向脸两边开 荷花在采莲女脸颊两旁绽放
乱入 混杂进入(人与花难以分辨)
始觉 才发觉

三、白话文翻译

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仿佛同色剪裁,

盛开的荷花在她们的脸庞两旁绽放。

身影融入荷塘中再也难以寻觅,

直到听见歌声才知有人划船而来。

四、逐句解析

诗句 解析
荷叶罗裙一色裁

- 巧喻构图:将罗裙与荷叶比作同一块绿布裁成,突出人景交融

- 色彩暗示:"一色"暗示采莲女劳作时隐于自然,为下文"看不见"伏笔

芙蓉向脸两边开

- 动态拟人:"向"字赋予荷花主动性,似有意识地映衬少女容颜

- 人花互喻:少女面如荷花,荷花亦如人面,构成双重比喻

乱入池中看不见

- 诗意转折:"乱入"点明采莲女融入荷塘的动态,"看不见"制造悬疑感

- 留白艺术:视觉消失引发读者想象采莲女穿梭荷叶间的画面

闻歌始觉有人来

- 点睛之笔:以听觉破解视觉谜题,歌声点出人的存在

- 生活哲理:揭示"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"的自然情趣,突出劳动场景的鲜活

五、知识点总结

1. 文学常识

  • 作者:王昌龄(698-757),盛唐"七绝圣手",边塞诗代表诗人
  • 体裁:七言绝句(押"āi"韵:裁、开、来)
  • 主题:描绘江南采莲场景,歌颂劳动之美与自然之趣

2. 艺术手法

手法 例句 作用
比喻共生 荷叶罗裙一色裁 人景合一,强化和谐意境
以动破静 闻歌始觉有人来 用歌声打破视觉迷障,激活全诗
多感官描写 视觉(荷叶/芙蓉)→听觉(歌声) 立体呈现采莲场景
留白悬念 乱入池中看不见 制造"人在何处"的悬疑感

3. 主旨情感

  • 表层:描写采莲少女与荷塘融为一体的画面
  • 深层
    • 赞美劳动少女的灵动之美
    • 表达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

4. 高频考点

  • 炼字赏析:"裁"字的拟物妙用(将自然景物比作人工剪裁)
  • 构思特色:如何通过"视觉消失→听觉显现"的结构深化主题?
  • 对比阅读
    • 白居易《采莲曲》:"逢郎欲语低头笑" → 直写人物互动
    • 王昌龄版 → 隐去人物,以景衬人

5. 易错字词

芙蓉(非"芙蕖") | 始觉(非"使觉") | 罗裙(非"罗群")

名句默写重点:
"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"
易错点: "裁"(非"栽")、"蓉"(草字头)
关于诗人王昌龄

王昌龄(698-757),字少伯,盛唐著名边塞诗人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边塞、宫怨、送别诗著称,被誉为"七绝圣手"。《采莲曲》是其少数田园诗代表作,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特艺术表现力。

✅ 学习建议

🎨
画面还原: 根据诗句绘制"人隐荷塘→闻声见人"的连环画,理解空间层次
🎭
角色扮演: 用第一人称改写(如"我的绿裙飘在荷叶间,荷花贴着我的脸绽放..."),深入体会人景交融
📚
拓展对比: 比较乐府诗《江南》"鱼戏莲叶间"与本诗的动静处理差异

© 2023 古典诗词解析 | 王昌龄《采莲曲》专题 |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

HTML5实现 | 响应式设计 | 适合打印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